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张光峰代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转型,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
王小康委员:从“求温饱”到“盼环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红卫代表:从低成本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才能真正实现降能耗
习近平总书记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单位GDP能耗指标,关系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也关系百姓期盼的碧水蓝天。去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的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完成,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委员表示,当前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百姓从“求温饱”到“盼环保”,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因此,必须寻求一条既能稳增长、又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新路,把单位GDP能耗降下来,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升上去。
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代表说,“生态滨州”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转型,不要高污染的GDP。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一手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一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发展产业链。
绿色产业成为新亮点。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成员、巡视员红卫代表说,西藏旅游资源丰富,但也因特殊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以前有的景区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也没有转运处理,游客人数多了,逐渐超过环境承受力。重生态、增投入,现在许多景区、河流、湖泊都有了专门规划、环保细则。去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330.75亿元,同比增长17.3%。旅游业对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了近30%。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强。去年全国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代表委员们认为,让发展真正绿起来,才能更加可持续、更有后劲。
迎难而上去产能真人百家家乐app,多措并举破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降能耗,今年怎么干?
做加法,让老产业重现生机,让新产业从无到有。“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谋划绿色转型。”张光峰说,要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制造”向“智造”转型。
做减法,迎难而上去产能。张光峰说,要建立统一、完整、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确保产能真去真退。“十二五”以来,滨州市有27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被拒之门外。
做乘法,以创新为导向,开拓新空间。红卫说,让绿水青山变成致富的“金钥匙”,要用创新引领服务业。“我们针对游客喜欢来藏区自驾游的特点,发展沿线住宿、餐饮等附加服务业,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实现产业脱贫,当地老百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做除法,为企业降成本、清障碍。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不仅要在优惠政策上锦上添花,更要在服务上雪中送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一些落后产能市场回暖的情况下,实现今年降能耗目标,更应保持定力,坚定信心。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理“僵尸企业”。
坚守生态红线,监管和考核实起来严起来
实现绿色发展,要坚守生态红线。红卫说,只有从低成本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降能耗。生态环境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也是底线。今后,西藏会采取更严格的旅游项目规划审批制度,全面升级景区基础设施,建立生物处理厕所,解决景区洗手间短缺、高海拔地区污水处理难的问题。
绿色发展,需要严格监管。代表委员们认为,今年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加大,随着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政府监管将越来越严。
王小康表示,新环保法是公认的“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两年来,环保部门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联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执法“长出了牙齿”,政府、企业在环保方面有压力、有动力,也给公众带来信心。
实现降能耗目标,需要转变考核机制。“应该把绿色发展当作考核新标尺,不能只看地方GDP等经济发展指标,还要看污染物排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张光峰说,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行动,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把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代表委员们认为,以坚定的勇气和实干精神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定能逾越环境生态的瓶颈,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8日 10 版)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逾越环境 综述:吉林蛟河天岗石材产业蝶变升级
中新网吉林新闻5月31日电 (石洪宇 马婧)初夏时节,草木勃发。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区热潮澎湃——矿山上立体式开采作业有条不紊、石材加工厂内国内最先进的加工设备绳锯轰鸣作响、废弃物循环区内碎石和石粉变废为宝、物流大军里奔驰的不再是单一的汽车,还有不久前开通的铁路货运列车……
有着近百年开采加工历史的蛟河石材业光荣过、无奈过。光荣的是,域内有着高达100亿立方米的花岗岩总储量、质量上乘的石材产品“吉林白”,以及“关东石材第一乡”的美誉。无奈的是,一段时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产业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还有裸露的山岩、乱堆的碎石、货车的扬尘、轰鸣的噪音等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天岗石材产业的发展。
好在这些都是阵痛,且正在逐步消减。如今,天岗石材正以破茧蝶变的姿态焕发勃勃生机,向着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跃进。
看得见的蝶变
看得见的蝶变发生在2019年。
那年3月,蛟河正式签约引进了中国北部(蛟河)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以下简称北部石材产业园项目)。这是一个集石材的生产加工、矿山开采、资源循环利用、展示交易、商务服务、科技创意、仓储物流、世界石材进出口等八大功能区为一体,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实现年产值100亿元、落地企业100家、可持续发展100年的项目。
7月30日项目正式启动后,当年,北部石材产业园就整合了双岔河矿区矿山5座,整合后的矿山通过打通隔离带等方式真人百家家乐app,实现了大规模、立体式开采作业,荒料产量提高30%以上,成荒率达到40%;新购置了矿山锯、绳锯和其他国内领先的矿山开采设备,生产工艺全部自动化,荒料生产效率大大提高;4家可生产高标准石板材的加工企业开始建设;投产后可将双岔河矿区当年产生的石材固体废弃物全部处理掉的厦桥建材项目完成了设备安装试机;环境整治同步进行,12米宽的高标准矿山道路开始修建,矿山覆绿工程拉开帷幕,国家级绿色矿山开始申报……天岗石材业高质量发展雏形初现。
引入一条龙,激活一池水。新企业的到来在天岗本地32家矿山企业和242家石材加工企业中产生了“鲶鱼”效应,先进的生产设备、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倒逼本地企业提高标准、改造升级。当年就有6户本地石材加工企业与福建客商进行了合作,新建、改造厂房,新上塔锯。企业配套建设了污水净化装置、石粉压干设备,生产车间实施湿法作业,厂区安装喷淋喷雾装置,实现污水零排放、粉尘达标排放。当地原有石材产业也走上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突发的疫情没能阻止天岗石材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3月13日,北部石材产业园务工的福建籍产业工人克服困难,包机从福建泉州回到天岗的工作岗位,极大地鼓舞了天岗石材人的士气。这一年,鸿源绿洲石粉综合利用项目、矿山复绿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北部石材铁路物流建设项目完成选址,异型石材加工项目在积极洽谈引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部石材产业园内石材加工企业天益石材,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和一些科技措施,突破寒冷天气制约,实现了冬季正常生产,结束了东北石材加工业冬季不生产的历史。
今年,蛟河在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步伐。1月16日,鸿源绿洲石粉深加工项目的竣工投产,标志着蛟河石材产业从矿山开采、石材加工,到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了全过程的绿色生产、良性循环。国家级固废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正在申报,未来将新增精制工业砂、防弹玻璃等5个项目。3月,位于北部石材产业园7公里的天岗货场,经过升级改造,开通了北部石材产业园铁路运输大通道,突破了制约天岗石材产业发展的运输瓶颈。总投资3亿元的北部石材铁路物流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征地,也将在今年全面建设。
从项目签约到现在,在2年多的时间里,天岗石材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拳头产品“吉林白”已成功打入成都天府机场、海口美兰机场、厦门地铁、雄安新区等国内高端市场和日本、韩国、吉布提等国际市场。蛟河石材产能由劣向优,产业由低向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正在实现规模化、集群化、高效益、跳跃式的发展。
蝶变源自思变
蝶变源自思想的改变。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发展的高质量。
面对着当时天岗石材小而散、粗放式的发展状态,面对着拥有优质石材资源企业却濒临倒闭的状态,蛟河市委、市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视困难和差距,在大调研、大讨论、大革新中寻求思想的大解放,大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下定决心走转型升级之路、绿色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作风的大转变,蛟河市领导干部带头探索出路,他们多次到南方先进地区“取经”学习。2018年中秋他们找到了中国石材协会副会长、已在湖北麻城建起中部石材产业园的李龙才。麻城的情况与天岗相似,2013年李龙才在麻城建起产业园后,园区经济以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稳步攀升。经验在前,蛟河市果断抓住机遇,迅速引进了北部石材产业园项目。
项目的引进和开工建设让天岗石材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也让一些人犯嘀咕:“作为资源型产业,蛟河石材行业能干多久?”“建设这个项目,环保问题能解决吗?”“这个项目能带领蛟河石材业走出低谷、成为蛟河的支柱产业吗?”……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共识;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区发展石材产业先进经验,更好地服务企业,打造蛟河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蛟河经济特别是石材产业做大做强,去年8月末,蛟河市政府派出30余人的学习考察组,赴湖北、福建学习考察石材产业发展先进经验。
考察组成员都是各部门的主管领导和骨干力量,都是工作在天岗石材产业第一线的主力军。在“全国石材产业集群示范城市”湖北麻城、在全球最大的石材物流集散地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当他们看到废弃的石粉可以变成精美的陶瓷,看到一块块冰凉坚硬的石头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看到已经没有石材开采和加工业的水头依然能把石材业干得风生水起,考察组成员振奋了:“我们也能行!蛟河石材园区借鉴了麻城的经验和教训,建设起步高,矿山绿化、循环环保都做得不错,我们有希望早日撵上并超越麻城石材产业。”
一级带动一级。考察组不仅把这种信念传递给身边的党员干部,也把南方企业家先进的发展理念、务实实干的创业精神,麻城市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全心全意服务企业的精神带了回来。
新思想、新风尚像打开闸门的水——滚滚向前,迅速在蛟河党员干部中弥漫开来。蛟河上下凝聚共识,摩拳擦掌,誓要把石材产业干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思变带来行动的转变
思想上“破冰”了,行动上才会“突围”。有了坚定的信念,行动才会更积极更主动。
在蛟河,重点项目实行“秘书制”——每个项目配备一名专职项目秘书,为企业服务。而在北部石材产业园项目上,蛟河加大力度,实行“双秘书制”——来自蛟河市政务服务局和蛟河市天岗石材产业园区的两名干部共同就项目的招商引资、前期手续批办、项目建设等事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蛟河市还通过周调度机制、联调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专题会等措施推动石材项目的高质量发展。蛟河市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汇报,他们常常深入项目现场,实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全力以赴支持发展,不是没有底线。蛟河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让天岗石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又不逾越环境保护这条红线。前些年,为了做大做强天岗石材产业,蛟河对园区内环保问题疏于监管、整治打击力度不够。转变了思想之后,蛟河开展天岗矿山石材行业综合治理,编制天岗石材矿山综合整治规划,出台石材矿山及石板材加工企业整治指导意见。
今年春天,园区内一家企业环保不达标,该企业恳请先送电推进生产建设,容后再进行环保整治。天岗石材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坚决给予拒绝:“环保的底线不能逾越。”
自2020年以来,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加大了环境提标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厂区标准化、厂内规范化、企业绿美化和企业洁净化等25项具体措施,大力推进厂区全硬化、车间全封闭、污染零排放。同时,依托《关于促进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扶持办法》政策优势,在全区开展了环保整治“五星评定”工作,对石材加工企业在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方面的投入予以奖励扶持。对全区石材企业实行“星”级管理,对荣获四星、五星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整改力度不大、效果不好的企业作为2021年环保整改的重点监管对象,对出现环保违法案件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采取严厉惩罚措施,确保环境整治取得实质效果。
如今,流经天岗的牤牛河省控断面水质达到国Ⅲ标准,闭坑矿山得到治理修复,复绿面积连年增加,蛟河天岗还清了历史欠账。他们还制定绿色矿山发展规划,正在着力打造省级绿色矿山,向绿色发展挺进。
在经济效益上,去年,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实现产值22.5亿元,今年预计实现30亿元。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8526万元,占整个蛟河全市的35.4%。
蛟河天岗石材产业,正向着无限广阔的美好未来全力进发。(完)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